导航
村里有只呆萌狮
传统的舞狮大家都见过,以人为狮,舞出祝福和祈愿。而在嵩口芦洋一代有着一种独特的狮舞,几块围布几根竹竿,就是它的舞台,最特别的在于,狮身不过50厘米,袖珍、呆萌,小狮子内布外纸,故而被称为纸狮。
纸狮也叫“陈埔纸狮”(陈埔曾是芦洋、东坡,下坂三村之统称),是明末清初陈姓祖先在日常生活中自创的一种娱乐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舞纸狮的主神爷为玉皇三太子,谓之“九天风火院三田都无帅”,还有一位是娱乐神“郑二爷”,因特别喜欢玩乐而最怕哭泣,日常以助人为乐。故而舞纸狮多在春节、元宵期间到各神庙、各家各户厅堂去表演敬神活动,以示答谢神明的恩赐,护一地安乐。在灾荒年份,灾民则利用“兴狮”,以狮为吉祥物,祈求神灵驱邪消灾,赐与平安、和顺与丰收。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舞狮队就开始筹备、排练,正月初九起开始受邀出演,当地群众在元宵节前就做好了接狮入户的准备,争相接纸狮回家中舞动一番。特别是新盖的楼房或当年不太顺利的人家,必定要请狮到家中逐间舞动,以期驱邪消灾、防火安宅。
定点的纸狮表演只需要3见方大小的舞台和些微道具,有点像木偶戏。舞狮的人用两只手操控竹竿,将狮子撑起来,全程站在戏台后舞动,并不露脸。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一只公狮,一只母狮和一位土地公。狮子是土地公的坐骑,因为顽皮而跑出来玩闹,最后被看不下去的土地公給收回家了。别看小小的舞狮节目,所需的一切一点都马虎不得。表演的舞台,即“纸狮亭”,外观有如缩微的亭台楼阁,屋顶两端有翘檐,中有圆球,中层四角亦有翘檐。纸狮亭以竹篾绑扎成骨架,后用纸张裱糊,再用透明而有暗纹的“劲”纸(一种似塑料薄膜的纸品)封贴,亭阁两端及正中则镶装“藕丝”片后,再配贴各色彩纸剪成的龙、凤等瑞兽图案。演出阵容更是强大,需要:舞纸狮二人,接送演具一人,折装及扶架二人。伴奏乐器有平鼓(司鼓者为乐队指挥)、大锣、小锣、战鼓、大钹、小钹六人。锣鼓打法有:龙鼓、耐平锣、紧中慢、单边加冠、四不象、急板(急操)等。
舞纸狮节目表演结束后,还需要一童子身出台牵狮绕舞台一圈后回到台前中央向观众礼拜三下,叫做“收狮”,元帅公再出台又是翻跟斗,叫做“收台”,以此结束全场演出。
而在舞狮队中的称呼方面也大有讲究。成立舞纸狮队叫“兴狮”,排练及存放纸狮亭、演具的地方叫“狮馆”,狮馆成立日期叫“入馆”,骋请舞纸狮的人家为“柱”,参加演出人员叫“子弟”……
狮子随小,但“五脏俱全”,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遗憾的是,这曾经风光热闹的舞狮活动,如今正在濒临失传。据陈埔纸狮的第四代传人张樟松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谋生了,有的就是我们守在家里面的村干部,所以我们几个召集起来,传承发扬这个传统的文化艺术。”,“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把老祖宗有的东西都忘了,所以我们也在努力,努力去创作,把老祖宗的手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