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厚庄

导航

永泰庄寨建筑的瑰宝——芦洋成厚庄


福州市永泰县有200多座传统古村落,其中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庄寨152座,被誉为“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

永泰庄寨建于唐朝,发展于明清时期。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社会形态、特殊的生存空间所产生的独具风格的高山民居。它们是传统智慧凝结在山水间的画作,数代匠人精心打磨的时光雕刻。而其中,又以成厚庄最为突出,不仅具备强大的“三防”功能,还在建设中形成了独具历史的庄寨文化。

配图4.jpg

成厚庄,始建于1695年,雄踞芦洋村半山腰的小山包上,背靠官帽山,面对仙公亭。占地3818平方米,有108个房间,抬眼望去,庄寨雄伟壮观,像一个伟人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许多民居恭恭敬敬的立在它的四周脚下,簇拥着它。

其实成厚庄的建造,最早是选址在嵩口的下九洋,但发生芦洋一门寨被土匪攻破灭寨的惨事后,建造者就重新选择建寨的位置,挑选了锦屏山南侧这处山腰,不仅是双龙结穴的风水宝地,更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易守难攻之地,也成就了这座远近乡亲躲避匪患的安全圣地。

配图3.jpg

鸟瞰它,在茂密的森林掩映下,静静的卧在小山头上。从两边俯视,左边可以远眺三峰、东坡、下坂、芦洋四个村的田园风光;右边可以将镇区一览无余,象鲤鱼片似的古民居清晰可见;大樟溪和长庆溪汇合脚下川流不息。

配图1.jpg

走近它,“成厚庄”三个大字至今浑厚地印刻在门楣上,从门外往里看,是高大的三重门,围墙有三层楼那么高,下部以石砌,上部以土筑。墙上布满了枪眼,墙脚巧妙地设有排水口。大门的门板是硬木制成,厚度达十几二十公分。门洞上方布满了油孔汤孔,这些都是为了抵御来犯之敌,让非我族类,非死即伤。

配图2.jpg

庄寨内,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建筑讲究。由两道土石高墙拱卫着,形成了寨中有寨,墙中有墙,门中有门的格局。墙体厚约2米,可谓刀枪不入。外墙由寨主主人陈德美五代曾孙用藻修建。墙与墙之间距离6米宽。房间依墙而建,上下两层,上部有条隐通廊(隐通廊也称跑马道,一旦哪侧被攻,道上的人可以迅速策应。)。大门两侧设有耳楼,主要用于瞭望值守,内部为木质结构,同样分为上下两层。如果你猫着腰下到底层,会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吃喝拉撒睡在这里都可以被解决。靠近枪眼处还摆着一张高板凳,中间凿一窟窿,原来,这是由板凳改制的土炮架。

成厚庄神龛.jpg

成厚庄的二楼上还有一个规模不小、设施齐全、香火鼎盛的庙堂。许多寨堡也供神明,但多是在大厅里立一尊神像。成厚庄内供有闽台最大农业神张圣君、三帝先君、卢公祖师等12位神像神龛,另供桌、纸炉、香台等也一应俱全,其中张圣君神像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从建寨主人起,就供奉至今,从而,慢慢成为了在全县寨堡中绝无仅有的——寨中有寨、寨中有庙。

成厚庄还流传着神奇美好的传说。庄寨主人陈德美,少年贫苦,前妻早亡,后来被迫当了兵,回到家已经年近60岁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准备出家为僧。在去寺庙的路上路过田边,遇见一位老农自言自语道“六十年谷种还会发芽”,立时茅塞顿开,转还回家勤奋耕作。当年,还娶了一位比他小30岁的黄姓女子为妻。说起这位后娶的妻子,村里人称铁扫把,无人敢娶。可德美公自从娶了她之后,家族发展顺遂而幸运,在一次耕作中挖到一坛银子,成为发家的起源,后来在建寨堡时又挖到几坛银子,一起建好了寨堡,生育了三个孩子,日子过的蒸蒸日上。

内城.jpg


建寨中,还有其他神奇的境遇。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要建设规模至此的庄寨就极不容易,其中,石头的运输就是个大难题。相传,就在陈德美苦于石料运输、一筹莫展之时,突然,山崩地裂,从旁边更高的山头上,崩下无数大石块,沿着山势一块块滚落下来,就掉落在成厚庄边上,一下子就解决了石料及运输等一系列的困难。至今成厚庄旁边的山崖依然可见山崩的痕迹,使得在村民心中,更加信服成厚庄的建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

成厚庄配图.jpg

建寨主人陈德美享年91岁,后代发展至今近2000人。在家族繁衍中,逐步向山下及周围村落发展,当地保存完好的几处大厝“赞儒厝”、“翔龙厝”、“升龙厝”等都是陈氏后裔迁盖的,遍布卢洋、下坂和东坡等村。巍峨的成厚庄,就仿佛家族的灯塔,在山顶上伫立着,守护家族,守护这片土地。